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其消费水平也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余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是结构的多样性,更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1绿色食品的定义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
1989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并于1990年5月挂牌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心。2009年9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工作的意见》,2012年7月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这些措施促进了新时期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为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11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83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6622个,产品总数为16825个,分别比2010年增长8.3%和7.3%。
3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宣传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要求是数量和基本营养型,但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渐向营养、健康和安全型转变,这与发展绿色食品理念是一致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多数还只是表面认识,对绿色食品所倡导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更是缺乏了解。
3.2农民观念淡薄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掌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就很难按规程操作。所以,当发展绿色食品要求限制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时,大多数农民放弃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生长调节剂,病虫害高发期甚至使用违禁农药,形成了绿色食品安全的隐患。因此,提高农民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让农民从中获益并自觉按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3.3认证后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处于迅猛扩张阶段,生产者热衷于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管理部门忙于资料审核和现场考察工作,忽视了生产过程及后期跟踪的监督,从而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难于区别,而有毒害的农产品食用后,造成病症不会立即出现,使得消费者对市场上的绿色食品真伪和质量都心存疑虑。
3.4市场发展迟缓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专属流通渠道滞后,全国多数地区未建立专门商店(一线城市除外),与普通农产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由于绿色食品市场缺乏有力监督,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用标范围、超期用标现象,以及假冒绿色食品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损害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整体形象。
4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绿色食品消费热潮
各级政府和绿色食品企业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对人们消费意识的引导作用,以及非主流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抓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发展理念的宣传,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人们真正理解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形成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2增强专业技能培训,改变传统观念
绿色食品是个新生事物,应该通过职业学校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树立绿色食品观念;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农业生产者树立绿色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为绿色食品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加强证后监管,保障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健康发展,严格按绿色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检查频次及其产品的抽检和处理力度,依法打击各类假冒绿色品牌的行为,确保绿色食品的品质和信誉,保障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4.4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开展多层次绿色食品宣传活动,建立有计划、有组织、区域化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发展和完善绿色食品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工作,鼓励经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将绿色食品投入市场,逐步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店,树立绿色食品的品牌。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主线为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加大认证监督力度,提高产品品牌效应,与国际绿色食品发展接轨,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全国农民真正从绿色食品产业中受益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林山.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4(01):25-27.
[2]吴翠珊.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0(27):277-279.
[3]李彦军.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5(06):40-41.
[4]冯丽娟等.我国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11.
[5]祁玉峰.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8(10):10-12.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组织模式;发展前景;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1-0325-01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但二者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谷糠、林木枝桠、木屑、未利用的禽畜粪便等,造成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利用率,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高档真菌食品,因而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1-2]。
1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5—12月,笔者通过参加省内行业会议、网上查阅资料、电话咨询、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了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明显,平原地区及城郊结合部多以草腐菌为主,皖西、皖南山区多以木腐菌为主;品种丰富,人工种植品种多达20余种;但产值规模较小,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955.44亿元的1%;生产技术落后,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2国内食用菌种植模式案例分析
2.1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分析
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是靠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即由公司投资建设菇房,免费为菇农提供菌种、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农户负责生产和管理。2010年,该县建成专业菇房4000座以上,年产值逾4亿元。公司加农户模式相对于企业来说有3个方面优势:一是能充分发挥企业有一定资金、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会经营、联系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二是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设备利用率高。三是可获得2次利润,即生产菌袋利润和回收产品后的销售利润。相对于农户来说有4个方面优势。一是农户不需购买全套生产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费用和资金的占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投资可大可少,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加入种菇队伍。三是农民只管发菌和出菇,技术要求低,风险小,提高农民种菇积极性。四是解决了农民最发愁的销路问题。
2.2安徽省东至县食用菌种植模式——标准化种植模式分析
东至县采用标准化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即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制订有严格科学可操作性的标准规程。食用菌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均有检测标准,且有一套管理体系,可将各标准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现在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东至县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量达1.1亿袋,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标准化种植模式优势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质量安全有保障。二是利于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
2.3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园区模式分析
园区模式即将食用菌生产的相关企业、服务单位集中到一个园区内。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于2001年,现建有标准化菇房超过3万m2,智能化工厂栽培大棚1050m2,菌种生产车间1000m2,实验大楼逾1600m2,已有碧盛食品、绿尔康食品等5家龙头企业入户园区。在园区的带动引领下,全县已发展乡镇一级食用菌园区7个,2010年食用菌总栽培量达2.2亿瓶(袋),实现产值4.4亿元。园区模式优势在于:一是产业化集群,企业、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二是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示范带动效果好。三是专业化分工,利于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张。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倾斜政策。
2.4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模式分析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山东九发集团公司和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联合发起、以募集设立方式成立的国有股份制公司。1998年正式成立,1998年7月,“九发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工厂化生产模式优势:一是有专业研发机构或研发人员。二是有规范的产品标准、统一的销售品牌。三是利于产业化经营。四是经济效益好。
3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现阶段国内食用菌发展组织的4种模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又各有侧重。公司+农户模式侧重于服务,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地培育5~10家,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和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外向度的提高。标准化种植模式侧重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在食用菌发展行业已达一定规模,家家户户都在栽培食用菌的地区大力推广模式,有利于该地区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园区模式侧重于示范引导,将负责产品开发、品种引繁、技术培训、栽培生产、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的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单位集中在一个园区,发挥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在食用菌生产新区,采用此模式能较好地体现地方政府抓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态度,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兴起。工厂化模式是欧美等先进国家食用菌生产的主流模式,也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平稳,在安徽省工业化程度比较好的地区推广该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转化为工业品生产,对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4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是以农林废弃物为主,其产值规模应与该地区农业产值规模成比例,据相关报道,2006年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37.6万t(鲜品),产值达11.5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52.3%。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75万t,产值11.5亿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安徽省2010年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可见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5结语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安徽省属农业大省,食用菌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全省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学习借鉴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先进管理模式,通过5~10年的努力,使食用菌产业产值提高到当地年农业总产值的15%~25%,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均衡发展的局面,这对提高安徽省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清洁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3-4]。
6参考文献
[1]朱西儒,陆辉,张相日,等.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05,1(5):87-89.
[2]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6-2607.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蚕豆生长过程的小学观察日记15 2024-10-16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建筑垃圾填埋处理(收集3篇) 2024-10-30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收集3篇) 2024-10-29
铁路事迹材料(收集3篇) 2024-10-29